张店区运用“存量旧改+文创产业”改造模式
主城区工业遗存蝶变文创园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王业宏 报道
本报淄博讯 4月27日,恰逢周六,淄博市张店区唐库市集如约而至。一周不见的摊主们笑意盈盈,来来往往的游人总能在市集上找到自己的乐子,或从摊位上淘到心仪物件,或拍照打卡。
唐库文创园是在原淄博糖酒站马尚仓库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而成。这里不仅能满足年轻人的一站式消费,还是一处集艺术空间、工业设计、文创集市、文艺展演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园区。
眼下,唐库文创园内共拥有17个单体建筑,凭借众多网红打卡点,一跃成为淄博文创园区的新地标,不仅带动300余名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还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唐库市集作为张店区传统文化与现代“黄河大集”融合的新地标,让人既找回了丢失的乡愁,重拾儿时记忆,又“活化”后呈现出新时尚。
“怀旧的情愫,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朴实无华的激情年代;黄河大集的‘加入’,又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氛围。有记忆,又有惊喜。”从滨州市慕名而来的游客宋超笑着说。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和创意手作令人目不暇接,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现代设计品,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无限创意;特色小吃与精致饮品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唐库文创园商户、元野烧肉老板高娣告诉记者,周末市集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为传统“黄河大集”与现代青年创意的交融搭建了桥梁,“在这里,市民和游客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现代创意的活力,我们经营业户的干劲也变得更足了。”
老旧厂房仓库作为城市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精神气质,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塑造城市多样化景观的重要角色。近年来,张店区通过“活化”工业遗存,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深层结合,不断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一大批工业遗存不仅因此复活,还因创意和文化的融合,独得文艺青年“恩宠”,成为淄博主城区提升时尚指数和发展夜经济的新载体。
金鼎1948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保持了原新华制药机械分厂旧址厂房空间高挑、墙体厚实、风格粗犷等特色,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造的办公楼、宽敞的制械车间、工业感十足的烟囱管道和有时代烙印的标语,营造出怀旧与时尚兼容的艺术氛围。东坊文创园,将金乔纺织有限公司的土地、厂房全新设计包装,既保留着工业痕迹的外观,又有符合现代功能的内饰,发展“音乐+餐饮”模式,成为兼具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场景。
张店区运用“存量旧改+文创产业”改造模式,让工业遗存蝶变为文创园,打造集文创设计、休闲办公、特色餐饮、艺术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不仅留住了城市记忆,为市民拓展文化生活的新空间,还使工业遗存成为新兴产业的特色载体,实现涅槃重生。
厚道齐地 美德淄博
好女儿辞职照顾重病父亲十余年
□本报记者 王佳声
本报通讯员 侯军元
50岁的郭素卿是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道朝阳馨居小区的居民。十多年来,她全身心地照顾脑梗后半身不遂的父亲,从住院救治到康复治疗,再到辞职居家照料,用反哺跪乳般的孝道陪父亲安享晚年,是大家交口称赞的好女儿,获评“山东好人”。
时光追溯至2011年秋,郭素卿的父亲在武汉突发脑梗后转为脑溢血。在武汉住院的102天,郭素卿四姐弟和郭素卿的爱人、堂弟六个人轮班照顾,每天三班倒,为老人按摩、翻身、擦洗、喂饭。一段时间后,老人的脚趾居然有了微弱的神经反应。
2012年春节前,郭素卿的父亲转回到淄博市中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姐弟几个都有工作,大家商量要请护工。郭素卿沉思良久,说:“我来照顾咱爸吧。咱爸的脾气习惯,只有咱们几个最清楚,别人照顾,我实在不放心。”从此,郭素卿向公司请了长假,和父亲一起住进康复病房,每天用轮椅推着父亲往返在病房和康复室之间,这一照顾,又是半年。
次年6月,郭素卿父亲康复治疗结束出院,生活仍无法自理,几个姐弟又犯了难。郭素卿此时又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我来!我辞职吧!”后来姐弟们问郭素卿:“后悔吗?”郭素卿笑笑:“老人把我们养大不容易,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还有机会去侍奉他,尽尽孝心,是做子女的本分和福分。”郭素卿的姥姥活了90岁,她70多岁时连续多年重病无法下床,是郭素卿母亲姐弟五个,轮流排班,24小时侍奉床前。母亲用行动教育了郭素卿姐弟什么是孝道、什么是家风。
郭素卿辞职后,把父亲接到了自己家里。为照料父亲,她买来行军床夜里便睡在老人床边,四处拜师学习按摩拉伸筋骨的方法,买来棉布料自己裁剪为父亲缝制合身衣服,还专门弄来一台唱戏机让父亲听京剧解闷。父亲以前喜欢看书,但现在身体不便,郭素卿就给父亲读书听,十多年下来,她足足读了百余本书。
郭素卿原来住的农村房屋没有集中供暖,冬天格外寒冷,父亲左半身血液循环不好,胳膊和腿发紫水肿得厉害。郭素卿便和爱人商量,用家里仅有的积蓄在医院旁边买了个在一层带暖气的小户型楼房,这样冬天父亲左半身的水肿再也没有犯过。老人不喜欢在家里憋着,只要天气好,郭素卿就用轮椅推着父亲出门散心。郭素卿曾因公摔伤了左腿,手术后没有休养好,走路多了疼得厉害,但为了父亲能在外面多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她一直咬牙坚持着。
郭素卿和爱人在武汉陪护父亲的日子里,13岁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等郭素卿和爱人返回老家时已近年底,女儿也从学校带回了年级第一的奖状。女儿上高中后,学校离家很近,步行十分钟就到,但每天晚上放学很晚,回家开门声响经常惊醒姥爷,为了不让姥爷失眠,懂事的孩子主动要求去住校。2017年,女儿考上厦门的一所重点大学,可父亲身边离不了人,郭素卿没办法亲自送女儿去上学,临行那天,下起了雨,郭素卿站在阳台上,看着女儿渐行渐远的背影,潸然泪下。如今,女儿已是研究生,每次趁着放假,她都会帮着妈妈照顾姥爷。
郭素卿自从辞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以来,家里的收入来源就只能靠丈夫了。多年来,她养过鸡鸭鹅猪,还兼职做过窗帘、编过手工,赚点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贵州一个酒厂老板听说郭素卿的事情后深受感动,辗转联系上她,主动把一部分酒水的代理权交给她,不收代理费,不需押款进货,用最优惠的价格支持郭素卿创业。他对郭素卿说:“我的酒水有价,而你的孝心无价。”
临淄区把理论宣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宣讲”擦出理论学习新火花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王若晨 报道
本报淄博讯 “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辉。”4月25日,在淄博市临淄区青年夜校里,齐文化宣讲员边洁以临淄本土文化——齐文化为切入点,为夜校的青年开展理论宣讲。
为培育坚定可靠的时代新人,今年以来,临淄区立足增强宣讲实效,探索“+宣讲”新路径,持续提升青少年思想引领质效。
“过去,传统报告会形式的宣讲往往无法引起青少年群体的共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转变工作思路,采用‘+宣讲’的形式把理论宣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有效提升了宣讲成效。”临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波介绍。
临淄区依托其作为齐国故都所拥有的丰富齐文化资源,创新打造了“齐文化主题研学游+青少年宣讲”模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天齐渊、管仲纪念馆、齐文化博物院等齐文化元素富集地开展研学,结合现场环境,对齐国成语故事、齐文化历史名人、典故等内容进行宣讲。
“眼见即所得,‘研学+宣讲’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切身感受与宣讲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宣讲内容的理解,将理论讲好讲活。”临淄区正心国学院院长袁立君说。
针对城乡学校宣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临淄区在全区各中小学搭建“齐学云课堂”智慧教育场景,将优秀宣讲课上传至云端,开启“云课堂+宣讲”,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一处宣讲,处处可观”,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
此外,临淄区还创新开展了“夜校+宣讲”“文艺+宣讲”等宣讲方式,在夜校、广场文化活动等青少年群体聚集的地点进行宣讲,借助夜校课程、说唱表演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理论宣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覆盖面,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线下宣讲覆盖不到的地方,临淄区采用“直播+宣讲”“视频+宣讲”等形式,把理论送到年轻人面前。
面对青少年群体更习惯使用手机上网这一实际,临淄区整合资源,在“临淄发布”抖音号、临淄云App开设宣讲直播,邀请齐文化研究学者、党校优秀教师、本地正能量网红大V等进行线上直播宣讲。同时,对较长的宣讲内容进行梳理提炼,通过视频拍摄、动画制作等方式制作了一批宣讲微视频投放到微博、抖音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让理论“随处可听、随时能听”。
“通过‘+宣讲’的方式,理论宣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擦出了理论学习新火花。”徐波说。
招募青年职工为家乡代言
“桓小工”推介桓台好物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庞钰昕 报道
本报桓台讯 春日里,桓台县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里鸟语花香,湖边几位古装“侠女”“书生”在与船娘一起翩然起舞,他们都是《你好,桓小工》综艺文化活动摄制组的演员。“参与拍摄的过程很有趣,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为桓台人,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家乡代言,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桓台、来到桓台。”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同时也是礼仪培训师的杨洁身着一袭白色汉服长裙,娓娓道来。
《你好,桓小工》综艺文化活动是由桓台县总工会联合桓台县委组织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融媒体中心多方协作的结晶。“我们将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体现文化内核,通过综艺节目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拍摄内容生产和政府主题宣传相融合。同时,在拍摄形式、宣传媒介、内容策划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更加贴近年轻人。”桓台县总工会办公室主任刘聪聪介绍。
今年1月起,桓台县总工会面向全社会发出“桓小工”招募令,从当地各行各业的青年职工中择优选取,组成了一支精良的“桓小工”团队,他们有的从事主持行业、有的从事舞蹈培训行业,有的来自机关事业单位,虽然都是没有知名度的“素人”嘉宾,但是却个个身怀“绝技”。为充分展现桓台县的优质资源、特色产业,推介“桓台好物”,他们化身“城市宣传大使”,奔走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田间地头及大街小巷,以小切口、大视角,讲述桓台故事,通过才艺秀、游戏竞技等方式介绍桓台县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企业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桓台以全新姿态再度被观众熟知。
策划组织《你好,桓小工》综艺文化活动是桓台县总工会创新工会工作、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桓台县围绕关爱职工身心健康,开展一线职工免费健康查体活动、一线女职工“两癌”筛查活动,惠及职工1800余人;深化“护心行动”,邀请省级心理健康专家举行心理讲座,覆盖职工8500余人;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新增两家户外劳动者流动站点,桓台县已有1家省级“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和两家市级“户外劳动者驿站示范点”。
今年,桓台县总工会计划健全完善普惠性服务职工体系,一方面,加强县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配齐完善多功能会议室、心理咨询室、职工文体活动室等;另一方面,依托桓台县工人文化宫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激发全县广大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
“沂源红”宣讲接地气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左志会 报道
连日来,“沂源红”8支宣讲队组织农技专家和第一书记到苹果园里、樱桃树下、村居院落等小微宣讲站点,宣讲党的政策理论、惠民政策、农业生产知识,使基层理论宣讲更接地气。图为“沂源红”宣讲员在小微宣讲站点为果农进行宣讲。
淄博发布文明成景八大行动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4月25日,淄博市召开文明成景八大行动新闻发布会。文明成景八大行动以餐桌、出行、旅游、市集、家园、养犬、窗口、街巷等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着眼于节约、秩序、好客、诚信、和谐、友善、服务、记忆等八个成景类型,作为城市文明提升的新航标,综合体现全市各领域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
淄博市将统筹推进文明成景行动全方位融入机关、企业、乡村、景区、社区,使展示覆盖更全面;加强宣传,定期推出一批在文明成景行动中涌现出的精彩瞬间、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使成景成效更显著;树立形象,深入一线调研,开展特色推介活动,总结提炼典型案例,打造优势成景品牌。
“志愿淄博·文明旅游”主题活动启动
□记者 刘 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4月23日,为展现“好客淄博”服务形象,全力打造互助互爱的“志愿之城”,淄博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十部门启动“志愿淄博·文明旅游”主题活动。
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淄博·文明旅游”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志愿淄博·为你守护”志愿服务,“志愿淄博·一路同行”志愿服务,“志愿淄博·美丽家园”志愿服务,“志愿淄博·为你讲解”志愿服务,“志愿淄博·‘救’在身边”志愿服务等五个方面。活动旨在动员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助力营造文明和谐、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淄博市党员干部和广大志愿者将带头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淄博财政助力污水处理行业降本增效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本报淄博讯 记者日前从淄博市财政局获悉,淄博财政致力于关键领域的全周期成本效益分析,采用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等绩效管理策略,将污水处理工作与财政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紧密结合,促进财政管理从单纯关注资金转向关注项目本身。
淄博市财政局通过座谈交流、资料整理、债务审查和实地调查,清晰追溯并整理出光大水务污水处理一、二、三分厂自2005年以来的建设投资历史,详细了解各厂的处理工艺、功能目标和技术要求。针对三个污水处理分厂的不同特点,从处理效率、水质监测、资产利用、污染控制和水生态改善等多个维度,提炼出10个关键绩效指标,并参考行业标准设定相应的基准值,全面评价各分厂的运营情况。同时,提出8项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旨在提高运营效率和再生水的使用率,为运营单位和监管部门提供明确的改进方向。目前,三个处理分厂的运行负荷率已大幅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也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深入分析污水处理行业的资金和业务流程,淄博市财政局建立了与成本效益相联系的财政支持标准,确保这些标准与行业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协调。在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作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服务费单价降低了0.145元/吨。以2023年的污水处理量为基准,预计每年可节约财政资金2000万元,若按特许经营剩余的25年计算,累计可节约财政资金高达5亿元。
张店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张文琦 报道
本报淄博讯 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近日,淄博市张店区从制度引领、项目自评等方面着手,构建“规范、务实、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张店区通过财政事前绩效评估,将财政工作窗口前移,主动参与重点项目的前期论证,对项目是否设立提出具体、务实的客观意见,剔除无效或低效项目;另一方面,采取财政+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全区绩效自评财政抽查复核力度,同时加大重点绩效评价覆盖比例,选择资金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政策和项目开展财政重点评价,发挥评价报告“问题整改书、管理建议书、决策参考书”的作用。
淄博高新区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张倩 胡海宁 报道
本报淄博讯 近日,淄博高新区“课堂教学协同教研 共助幼小科学衔接”活动在淄博高新区第四小学举行。
作为市级学前教研基地,淄博高新区创新教研机制,营造协同育人新环境,组建“幼小衔接项目组”,依据入学划片范围,纳入12所小学、34所幼儿园,形成12个“1(小学)+N(幼儿园)”幼小衔接试点片区,并成立由教研员、校长、园长及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幼小衔接指导专家团队,构建园、校双向衔接机制,让幼小衔接工作更加科学且常态化。
当前,淄博高新区正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各年龄段的典型特征,将入学准备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从机制创新、课程教研、师资培训、协同融合等角度出发,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新兴科技伦理问题凸显 治理需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