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通工作深入开展,农村通户道路硬化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72%的村完成生活污水处理,相关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20个村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B级以上标准……一项项喜人的数据正是昌邑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写照。
近年来,昌邑市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高位推动、抓细抓常,聚力聚焦户户通、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村庄环境从原来的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昌邑样板”。
抓重点解难题 实现人居环境整治新突破
昌邑市建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包靠专班,实行“1+1+1”包靠制度,即1位市级领导带领1个市直部门单位包靠1个镇街区,同时每个村庄分别由包靠市直部门单位和镇街区安排专人进驻督导,形成“市、镇、部门、村”协同联动工作格局,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该市紧紧抓住承接省农业农村厅在潍坊市开展的村庄清洁行动试点工作契机,聚焦弱电线路整治和残垣断壁整治两项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工作标准,按照安全、规范、整齐的要求,对农村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影响群众安全、又影响村容村貌的通讯、有线电视、宽带数据传输等杂乱、垂落、废弃的线缆以及光缆交接箱等进行处理。同时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在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对辖区内农村废旧房屋、残垣断壁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与农民群众充分协商,分类制定清理整治方案。
此外,结合昌邑农村实际情况,对部分“三类村”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微改造”、“微提升”建设一批小菜园、小果园以及口袋公园等,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
全覆盖齐参与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新体系
该市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各镇街区根据各自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村庄特色,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清垃圾堆、清柴草堆、清粪堆,改厕、改污水管道“三清两改”治理提升工作,每个镇街区打造一个人居环境整治样板片区,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以片扩面的方式,推动在全市范围内构建道路硬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墙体整洁美化和有活动广场、有村史馆、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雪亮工程”设施、有长效管理机制的“五化”“五有”乡村新面貌。
该市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己家园自己管”的观念,制定实施村民“门前三包”等制度机制,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强化群众参与度和荣誉感,让村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使爱护环境卫生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强措施重长效 构建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
昌邑市坚持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为原则,有效破解了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难”问题,进一步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并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督导专班,建立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制度,共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体提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纳入对镇街区的综合考核,有效调动各级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短期见效”到“长期有效”的治理成果进行转变。
近年来,该市财政专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达5.4亿元;厕所改造投入9900余万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统筹用好专项资金、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通户道路”工作投入近2亿元;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清洁行动资金1.38亿元,有效保障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王海东 张学健 报道)
新春走基层|山东:土特产畅销“黄河大集” 春节消费涌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