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实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新时期,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陶渊明和一代代中国人回归自然的愿望正由设想变为现实。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就有一处秘境本草生态园。在这里,“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的中医养生之道已然转变为经营理念,碰撞出“本草”与田园综合体的火花。
神农尝百草 为何不种百草
“学中医,先要背典籍,光《汤头歌》里的几百味药足以让人神魂颠倒。为增强感性认识,上学那会儿,我会到学校的种植基地里看看草药长什么样。”潍坊市政协委员、潍坊秘境本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万法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记忆中,那时校内的活体草药只有百来种,剩下的靠标本和图片“脑补”。
毕业后,董万法一直从事中医药行业,在国内中药提取行业属于“吃到螃蟹”的人。他在高里街道投资建设的药厂,成为当地的重要税源。看着往药厂拉原料的卡车,有老乡问“这是啥庄稼, 咱能种不?”“种了你收不?”“神农氏尝百草遇72毒,我为何不种百草?一来解决药厂原料供应和源头品控,二来解决空壳村农民的收入,三者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了群众基础,董万法建立本草园的想法具备了现实土壤。
土地流转3天完成为付租金头回贷款
作为以先进管理模式、全链条种植结构、集约化生产方式,带动街道农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支撑项目,当地党委政府予以全力支持,高里街道专门安排党工委副书记靠上帮助工作。咱这常年种小麦和玉米,土地板结,周围几十个村‘空壳化’严重,订单农业只是听说过。机会都送到跟前了,必须抓住。”南里村支书李华友听说项目落在自己村,很是兴奋。“咱村儿耕地总共800来亩。去年搞流转,580亩地3天就完成了。”
靠技术起家的董万法做生意从不冒进,企业在滚雪球式的发展中也是量入为出。“当时和农户商定的土地流转费以每亩1000斤小麦为计价基础,随行就市计算价格。考虑到政府的支持,流转会比较顺利,但一下子流转到全村七成土地确实意外。”流转费首付2年,对于工商业140万元不算什么,但由于不产生直接效益,加上园区建设费用,1500万元的一期投资让企业的资金链一下子紧张起来。“我开的是夫妻店,老婆没意见一切都好办。”怀着对乡村朴素的情感和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美好预期,董万法抵押了厂房,兑现了承诺。
580亩换来2000亩美丽乡村
“以田园为载体,以中药文化为灵魂,以科技和艺术为两翼。”是董万法基于对田园综合体的初步理解提出的构想。经过2年的实践,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带动作用。
西北孙村、柳疃村、西王庄村、康家村、高里一村……在园区周边的几十个村,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目光所及的绿化全是药材。板蓝根、芍药、丹参、百合、金银花、杭白菊、紫苑、皂角……14种药食两用又有美化作用的中草药代替了小菜地和景观植物。据不完全统计,种植面积有2000亩之多。
“一颗杭白菊产花2斤卖4元,一户能收80来斤。套种的丹参差不多能收200斤,每斤7块。这房前屋后的闲地每年就有1700多元产值。”种植技术顾问尹海德说,园区内现有300余个品种的中药,药食两用的100多种,企业根据村民意愿和当地土质,免费提供种苗并签订回收合同。“药材种植既做好了美丽乡村工作,又能赚钱,推广效果非常好。”南里村村主任李金玉说。
药香四溢助振兴
“小尹,这两天芍药上有白点、板蓝根招虫你来看看。”6月20日中午,刚从地里回来的技术员尹海德的微信群里叮当乱响,他回复“就到”,抄起桌上的一瓶矿泉水又钻进车里,直奔西北孙村而去。
“最近高温,病虫害多了,咱签的合同上说不是大面积发病就不能上农药,老乡有点担心,但我们认为都在可控范围内。”接过董万法的手机,记者看到微信群里有54个人,几乎全是周边村子的村支书或者村主任。“像白点病可以采取剪枝或是移除的方式减少传染,招虫就更简单了,放上鸡鸭直接吃完。”董万法告诉记者,之所以不在微信上直接回复,是因为这个村刚开始种植,心里不踏实,“技术员过去就是个‘安慰方’,在这方面我们是不计成本的。”
据了解,他们已经成立了寒亭区首家院士工作站,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获批山东省中药原植物科普教育基地,走上产学研结合的原生态中草药种植之路,成为潍坊市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尽管我们种植的中草药品种数已经是全国第一,但距离理想还有一半的差距。”在董万法看来,乡村振兴就要以农为基,三产融合、与众不同方能各美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