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乡县兴隆镇宁静的乡村一隅,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门口没有任何招牌,马磊是院子的主人。5月9日,见到他时,他正在忙活手中的订单,“现在正在生产的马扎,都是线上订好的,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
马磊身材中等,言谈间略显腼腆,透露出一种温和与真诚。这位看似普通的匠人,却在这个小院里,用他的双手和智慧,将简单的小马扎变成了一个大生意,一年卖出7万个,带动了附近30多位村民就业。
马磊介绍他的马扎。
马磊的马扎在当地颇有名气。“你看我院门口,连个招牌都没有,但是找我买马扎的人不少,咱的马扎就是结实耐用。”马磊说到自家的产品时,底气十足。他的性格,就像手中的马扎一样,扎实靠谱。
制作马扎,马磊的态度极其认真,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做到最好。在选择材料上,他严格把关,只选用质量上乘、纹理美观的木材。在打磨的过程中,他更是耐心细致,确保每一个马扎的表面光滑,没有毛刺。
看似一切顺风顺水,但这份成功也来之不易。马磊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是村里的老木匠,马磊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技艺。
起初,门窗生意是家里的主业,18岁时,马磊就开始跟着家里干,做马扎只是副业,有时送给亲朋好友。后来村里不少人进了城,门窗生意冷清了不少,怎么办?
跑了不少地方,马磊注意到市场对马扎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想,如果能将这些小马扎做得更加精致、实用,或许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于是,马磊开始了他的马扎制作之路。
于是,越来越多人注意到马磊的手艺,他的马扎因结实耐用,逐渐受到市场认可。最让马磊名声大噪的,是他重新设计的小马扎。他不满足于传统小马扎的单一功能和普通外观,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在马扎上添加了精美的花纹,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更加稳固耐用。
“咱的马扎没有一颗钉子,衔接处就靠榫卯结构,都是严丝合缝,一点空隙没有。”马磊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今年41岁的马磊做了20多年,在他眼里,品质永远是第一要素。
加工车间。
通过口碑相传,马磊的小马扎迅速走红,订单量激增。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2005年马磊扩大了工作室,聘请了附近一些村民作为学徒,教授他们木工技艺。
“别看这个院子小,产能可不小,咱员工在这儿一个月都能挣七八千,在村里是非常不错了,又学了技术又能照顾家庭。”员工刘雪银说,他跟着马磊干了有十多年。
马磊的小马扎不仅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居民,也逐渐受到了城市消费者的青睐,开拓电商市场后,这两年的订单量持续攀升。“现在线上差不多一年能销个5万个左右,线下差不多也有2万个。”马磊补充,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期待能够继续扩大市场,开发一些高端线,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王伟 樊宣宣
一乘客在北京地铁7号线上携带的充电宝冒烟 地铁公司:及时采取处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