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前年“超强暴力梅”与疫情有关

小刘

极端降水天气与新冠肺炎也有关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洋教授团队2月中旬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研究了2020年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减少对2020年长江流域夏季破纪录降水的影响,认为由人类活动减少导致的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对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异常降水有三分之一的作用。

学者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前年“超强暴力梅”与疫情有关
(图侵删)

2020年六七月,我国江淮流域经历了62天的梅雨季,较常年偏长22天,雨量759.2毫米,比1979~2019年同时段平均降雨量增加79%,受灾面积及损失较大,被称为“超强暴力梅”。杨洋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5家单位,从人类活动变化对极端降水的可能影响入手,在《疫情期间排放的突然减少促使中国破纪录降水事件的发生》这篇论文中提出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减少带来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对2020年长三角地区出现的异常降水有三分之一的作用。

杨洋表示,气溶胶(悬浮在气体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生命周期约一周左右,能通过对太阳辐射产生作用影响地气系统(地面及大气)的能量平衡,造成气候变化。2020年初,我国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地区采取封控、停工停产的措施,长三角地区的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东部陆地异常升温(气溶胶会反射阳光,其排放减少后,更多的太阳辐射照到地面),增强了华东和南海、菲律宾海间的大气环流,造成水汽向我国输送,导致长三角地区的异常降水。

据了解,杨洋团队前期的研究在全球率先提出疫情期间的排放变化会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产生影响,被全球最权威的气候主题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多次引用,后受邀参与CMIP6(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探究了疫情导致人为排放变化与我国极端降水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2023年跟团游提前预订周期比22年缩短26%

《山东省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四五”规划》发布

周乃翔到德州走访慰问并调研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北巴传媒: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国债期货持续走低

俄总统助理:俄美沙特会谈将讨论如何启动乌克兰问题谈判

就市论市|指数窄幅波动上下两难 如何把握结构性机会?

AI赋能残障学生,为“一个都不能少”增添注脚|新京报评论

打造顶级峰会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专访中国银行青岛分行行长

驴妈妈:武汉地区门票、酒店等产品可申请全额无损退款

沪锡期货主力合约涨超5%,创2022年6月来高位

环比下跌超37%,纯电动汽车开年销售压力陡增

学者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前年“超强暴力梅”与疫情有关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失恋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